運用分層次教學深度優化信息技術課堂
分層次教學是基于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基礎之上,綜合運用教育及教學過程中各種有效信息的傳播和反饋,依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個性發展特點來完成的系統設計。其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發展、學習能力的差距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原基礎上得到提升。
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的意義
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分層次教學充分考慮到了每名學生的不同狀況,擺脫了傳統教學中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采取了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學方式,真正落實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選擇學習內容,提升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并最終實現學習水平的綜合提升。
有利于學生競爭及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在分層次教學模式的開展過程中,任課教師通過分層次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的布置,在班級內營造了良好的競爭氛圍,學生有了可以對比和競爭的對手,強化了學習進步和上升的層次目標。
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運用分層次教學模式,任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定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使得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內容,并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和完成層次目標,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的策略
對學生進行分層。任課教師根據學生信息技術掌握水平和相關知識儲備之間的差距,將班級學生分成甲、乙、丙3個層次小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例如,甲組學生為計算機操作熟練且邏輯思維較為敏捷的,乙組學生為計算機操作水平中等的,丙組學生為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薄弱且邏輯思維較差的。在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開展難易不同的操作練習及邏輯思維的訓練。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對于教學目標,也可以將其劃分為3個不同的層次。其中,甲組學生主要引導其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和操作實踐探索,乙組學生則主要引導其能夠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技術操作要求,丙組學生則引導其在詳盡的指導和輔助下掌握基本的技術操作。
對作業及評價進行分層。對甲組學生,任課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要求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培養其知識系統的橫向鏈接,加強其思維的活躍性;對乙組學生,布置一些帶有一定思考性的題目,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對丙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性題目,要求學生使用一種方法完成即可。通過作業及評價的分層,可以使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在其中獲得學習成就感,提升學習信心。
舉例來說,在《圖形圖像處理》一課的教學中,任課教師給學生布置“卡通頭像的制作”作業。給丙組學生可以布置基礎作業,如“使卡通頭像運動起來”;給乙組和甲組學生可以布置相對較難的作業,如“添加背景、文字等”。通過這樣的分層作業,可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作業,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總之,分層次教學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充分適應不同學習層次學生信息技術培養的需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幫助學生充分掌握運用信息技術來完成信息處理的技巧,樹立起科學化、系統化的信息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