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始建于1964年,是濰坊市教育局直屬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占地257畝,建筑面積11.7萬平方米,現有在校生6700余人、教職工462人。開設6個專業群,包括1個“3+4”中本貫通培養專業、14個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2個普通中專專業和6個職教高考專業大類。近年來,學校堅持“守正創新,質量為本”的發展理念,以“挑大梁、走在前”的使命擔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和支柱產業,實現高效能與人,高質量發展。先后獲得國家中職示范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4、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管理50強、山東省示范校、“雙高”校等榮譽。承擔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試點,2022年立項教育部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學校和教育部信息化標桿學校。
深化“四鏈”融合,構建高品質的專業育人體系。響應省、市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面向區域產業布局,建成智慧商貿、智慧旅游、財經、信息技術、藝術設計、汽車技術等6個專業群,建成智慧文旅、智慧商貿、汽車工程等3個產業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形成“課程主體、實踐主線、產業支撐、產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牽頭參與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產教聯合體和21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每年向社會、高等院校輸送近2000名中高等教育畢業生,形成行業、企業、學校良性互動、聯動共贏的培養機制。
“教研產學”協同,項目驅動高質量育人。學校以項目研究和項目建設為引領,建立“教研產學”一體化運行機制,推進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的融合,推進課堂革命。近五年,承擔國家、省級教科研課題72項,2022年省教學成果獎評選,獲了1個特等獎、4個一等獎,2023年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獲了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獲獎數量在全國同類學校中居首位。2023年12本教材入選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總數全國第一。5門課程獲評立項省精品課程培育項目,2個專業教學資源庫入選教育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立項建設項目,全國最多。
深化治理體系建設,建設優質育人生態。不斷完善辦學理事會、校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預算委員會、教代會、家長委員會為治理組織的“611”治理架構,下沉決策重心,形成以教學為中心的治理格局,建立分工合作、統一協調的監督結構。推進制度創新,優化形成246項制度規范,形成科學化、系統化制度體系,逐步將制度文化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大系統,實現師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利益相關者協同作為的決策系統日臻成熟,極大地解放了教育教學生產力,學?,F代治理體系建設成果受到全國職業院校的廣泛關注。
提高課堂效能,構建課堂育人新格局。以學習者為中心重構課堂教學形態,重塑課堂中教師與學生行動關系,推動情景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方法落地到課堂。近年來,共有25名學生入選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養工程,62名學生獲中職學生國家獎學金,其中一人獲中國教育電視臺專門報道。學生參加全國文明風采活動獲獎10項,省級獲獎60項。招生規模穩中有升,招生質量逐漸向好,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達到90%以上。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累計獲得國賽一等獎76項、省賽一等獎154項,總數居全國、全省第一,人才培養成果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宣傳報道50余次。
強化核心競爭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學校建立國內頂級職教專家引領的“1+2+N”教師發展共同體,深化人事管理、職稱和績效考核等制度改革,堅持破五唯,實行組合式項目激勵機制。先后培養1個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和8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1人,全國優秀教師、師德標兵4人,全國黃炎培杰出校長、教師各1人,省特級教師5人,齊魯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11人,齊魯最美教師3人,1人入選齊魯教育名家培育工程,省技術技能大師1人,省技術能手1人,省青年技能名師13人。以上數據在全省遙遙領先于同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