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活動家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是一本反思教育、反思自我,在批判和重構中不斷找尋自我,讓自我置身教育現場的書籍。作者以坦誠的筆觸,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探討教育教學的理想狀態,指出了一條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自我成長之路,發人深省。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帕爾默認為,好教師有一個共同特質:一種把他們的個人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不好的教師把自己置身他所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他們也遠離了學生。而好教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名優秀教師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還遠遠不夠,還要進行自我修煉,擁有美好、豐富的心靈,并善于把“完整的自我”融入教學中,把心靈獻給學生,讓課堂教學成為心靈的歌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蔽覀兎赐浦虒W即生活,課堂即生活。教學面對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有愛好的活生生的人,教師應帶著情感去上課,用自己的熱愛激發學生的熱愛,用自己的情懷感染學生的情懷。但事實上,許多教師在生活中和藹可親、幽默風趣、談笑風生,一走進課堂就換了一副“師道尊嚴”的面孔,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當作沒有思想和情感的泥塑木雕,教學中只注重對知識的刻板傳授,忽視了與學生情感的溝通。課堂缺乏教師的傾情投入,沒有互動,沒有生成,沒有期待,學生也就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對學生心靈的塑造、人格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中國有句老話“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愿意親近的老師,一定是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們的老師;一定是心靈豐盈,能夠打動他們,與他們產生共鳴的老師。著名小學教育專家于永正老師在《把自己教成孩子》一文中這樣寫道:“教了40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老伴也這樣認為,她說:“別看你離70歲不遠了,但還是一臉孩子氣 。”
永遠葆有一顆童心,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同一高度,讓自己的童心在孩子們面前無所保留,這樣營造出的課堂是真實、自由、輕松、愉悅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才能得到童心的綻放、心靈的成長。
好的教學,要“心中有書,目中有人”。于永正老師心中時刻裝著學生。他說:“我備課時,常常覺得自己是兩個人——一個是‘老師的我’,一個是‘學生的我’?!蠋煹奈摇娜魏我环N想法,都會遭到‘學生的我’的質疑;獲得了‘學生的我’的同意之后,才能寫在備課本上,才能實施。不但備課,就是上課、處理學生的問題,安排學生活動時,‘學生的我’也常常站出來,給我提個醒,告訴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
因為“心中時刻裝著學生”,所以于永正老師的課堂學生時刻在場,時刻在教學和生活的最中央。他以童心喚醒童心,以情感激活情感,以情懷熏染情懷。這樣的課堂,不是教師展示個人才華的“獨舞”,而是師生情感互動、傾情演繹、共舞共生的課堂,是放飛心靈、塑造人格的真教學、真教育。這也促使我們思考,為什么全國都學于永正、魏書生、李吉林等名師的經驗,卻沒有涌現出像他們一樣的大師?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學習大都停留在技術層面,忽視了個人人格的完善、精神的成長,忽視了對他們教育精髓、教育品格的學習。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始終以真實的面目面對學生,學得真誠,教得真誠?!拔崛杖∥嵘怼?,是對學生的告誡,要求他們時刻反省,不斷修煉自身;這也是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每天檢點自己在做人、做事、為師方面是否有虧欠、不足。在教學方面,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學習,不到苦思不解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學生思考且有所領悟,但不能用言辭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才去啟發他。不強行灌輸,不越俎代庖,更不放任自流,而是察其言,觀其行,“因材施教”。這是一種觸動心靈、塑造心靈的教育。孔子正是以教師的完整人格培育學生的完整人格,才有了千古留名的“七十二賢人”,也才有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卓絕無二的顏回。
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或者說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自我修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并非不可逾越。教學技術的提升,需要個體研修,有時還要借助行政層面的支持,但個人學識的積淀、心靈的豐盈、人格的完善,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的熱愛,要靠個人的努力、自我的純化和錘煉。
“身邊學生手中書”,希望我們心懷教育理想,找回自我,找回“教學勇氣”,帶著閱讀、思考和實踐,腳踏實地地去創造教育的職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