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獨立存在又合二為一,它們相互影響、互為補充,對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僅僅重視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是片面、錯誤、不可取的。因此,我們要奏響家校合作的和諧樂章,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子女實施教育。也就是說,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進行教育。
家庭教育有如下4個特點:一是早期性。家庭是生命的搖籃,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也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孩子出生后,經過3年的成長進入幼兒期。也就是說,從3歲到6歲是學齡前期,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孩子的很多基本能力是在這個年齡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能力、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這個階段在幼兒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啟蒙者。二是及時性。所謂及時性,就是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恰當的教育,需要規劃時間的合理性。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個別教育的行為,比幼兒園教育和學校教育要及時。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微有什么變化,父母就能心領神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言一行就能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的問題,并且及時進行教育,不讓問題過夜。三是感染性。俗話說:“母子連心。”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所以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談舉止也能心領神會。家長開心,孩子就會快樂;家長悶悶不樂,孩子就會垂頭喪氣。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四是連續性。孩子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中,朝朝暮暮都接受著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有計劃與無計劃、自覺與不自覺中進行的。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教育子女。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從根本上來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首先,學校教育特別注重內在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家庭教育在內容上具有片段性。因此,家長要主動與教師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狀況,并且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對家長進行指導。比如,向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理念,傳授一些較好的家教方法。其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內容各有側重,但是其主要內容還是一致的。學校教育采取“一對多”的教育教學方式,所以很難兼顧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其教育內容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和擴展。在共同目標的驅動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內容應互為補充。再次,與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有目的性、有組織性、有計劃性。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的組織性上。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結合,家長要主動與教師“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