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什么樣的學生是“壞學生”?現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差不多就是教師和家長眼里“好學生”的代名詞,由此形成了對立面的“壞學生”,而大部分學生則游離于“好”與“壞”之間,成了普通學生。社會轉型期,我們如何通過評價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了 “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路徑,既為我們科學恰當地評價學生提供了方向,也為我們提供了政策與實踐對接的思路。
首先,要轉變評價的觀念。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好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心理資本”。學習成績和排名只是多彩童年中必要但非充分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和尺度。教育的本質是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評價的維度也應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無論性別、民族、區域、家庭背景等差異,最終指向其全面發展。“全面”,在緯度上應真正回歸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在經度上應重視強化過程。無論令人高興的成績還是令人不快的問題,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事情。教師不要大驚小怪,而要學會理性分析、坦然面對。
其次,要有機融合社會、學校、家庭一致的價值導向。隨著教育發展的“全社會教育”路向,社會、學校、家庭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不同主體的評價和虛擬化同伴關系的快速發展,疊加作用于學生的成長。這勢必會使尚未建立起穩定、正確和成熟價值觀的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混亂和迷失,也會造成其“多面派”的人格。“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這是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學家的共識。教育以其特有的價值屬性,與每個個體生命歷程聯結,教人向善。因此,要盡量構建全社會多位一體、以德育為本的價值體系和評價機制。“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立德樹人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因此,淡化唯分數論,多用富有正能量的德育內容激發學生自主成才的欲望,喚醒其成長和進步的動力,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要注重顯性語言和隱性行為習慣的互動內涵。對學生的評價要充滿期待,多用鼓勵性的語言,杜絕消極性語言。當評語充滿“笨”“懶”“磨蹭”“反應遲鈍”等消極的字和詞時,無論出自家長、教師還是同伴之口,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自尊心、學習動力、互動關系造成傷害。這無疑是一種語言暴力。而“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不用管”“你現在不懂”等所謂情感的單向輸出,飽含“情感綁架”和專斷的評價觀念,忽視了兒童的主體性。因此,在顯性評價和隱性行為中,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克制“自我中心主義”和雙重標準,不“越位”評價,不高標準要求他人和低標準對待自己,應以同理心換位思考,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關注學生發展的真實動機和過程,幫助每名學生在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人生道路中成長成才,并實現自我價值。教師只有學會推己及人,才能主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