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在德國,家長帶著孩子觀看技能大賽
姜大源:去年7月3號我參加德國技能大賽,當我走進會場的時候,黑壓壓的一片是孩子們,他們的老師、家長領著他們看技能大賽。
看到這種景象,我感覺到這是對職業的敬畏,是對技能的膜拜,是對勞動的尊重。這就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
我今天講的校企合作的跨界思考。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普通教育只有一個地點,職業教育除了學校之外,還有多個地點。
所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學校就應讓學生基于工作進行自我學習過程的塑造。對職業教育而言,教育有教育的科學,職業有職業的科學,但我們的字典里沒有職業教育的概念。在德國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搞教育,這樣的教育才能被命名為企業教育。
企業教育不是參與的問題,是舉辦的問題,職業教育已經跨越了傳統的思考,進入了跨界的思考。
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的形式進行的,這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專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專業,它要包含職業的內涵、職業勞動的緯度,職業教育的標準。德國人把職業教育稱之為用于教育的專業,這是對社會需要進行歸納的結果。
在職業教育中,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教材的東西要拆分開放在課程里面,我們要形成跨界的思考,尋求課程發展的平臺。
在課程開發方面,一是注意課程內容的選擇,二是在內容選擇以后如何結構化。因此除了基于知識儲備的學科課程體系外,我們還須學習基于知識應用的工作過程結構系統。
教學中,目標層面是為了行動而學習,哲學層面是行動即學習,過程層面是通過行動來學習。行動導向的教學,我分為6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我們的老師則需要四個能力結構,寫成一句話就是: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與實施能力,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直接對接。
在德國技能大賽上,孩子自己去操作,中國的職業技能大賽多是自娛自樂。社會是職業教育的助推劑,職業教育同樣是個性發展的動力源。當中國的職業技能大賽不再自娛自樂時,全社會都正視職業教育時,我們的技能大賽才出現孩子的身影。
【專家簡介】
姜大源: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 現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主編;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秘書長。著有《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理論、策略與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