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教育廳擬定了“四強”促“雙減”的推進意見,堅持“內外協同、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從校內治本入手,配套系列政策措施,爭取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取得顯著成果。
“四強”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強課提質,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二是強鎮筑基,引領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三是強校擴優,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所學校;四是強師興源,打造優秀師資隊伍。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分別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保障等方面著手。山東省還部署了強德固本等九大行動,陸續推動實施。
強課提質
通過3年左右努力,構建優秀課程資源和師資支撐體系,培育一批優秀教改項目,創新特色課堂教學模式,在區域內形成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充滿活力、全面提升的良好教學改革局面。一是強化規范落實。出臺規范辦學“十五條意見”和“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質量基本要求”,通告底線、原則,予以明確要求、嚴格規范。二是鼓勵特色創新。如,鼓勵學校開發基于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支持各地、各學校采用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高等學校、專業機構、專業人士開展特色課程教學。將推動教學質量較好學校基于學科知識脈絡,發揮學科教學優勢,建設精品課程并實行區域共享。三是強化教研支撐。實施省級教改重點項目認領制、委托制、揭榜制,安排專項資金,開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建立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機制。四是打造高效課堂。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開展項目化、自主化學習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堅持因材施教、因課施教、因科施教,關注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程度,努力消除“陪學”現象。
教育強鎮筑基
力爭通過3—5年努力,使鄉鎮駐地中小學辦學條件不低于城區,辦學質量水平、教學管理水平、學生發展水平、師資建設水平與城區差距顯著縮小甚至已超過城區水平。遴選確定了65個樣本鄉鎮作為省級試點,給予每個鄉鎮1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覆蓋鄉鎮駐地初中(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幼兒園共226所。各地遴選了市、縣兩級的試點鄉鎮209個,省、市、縣三級安排專項工作資金2.4億元,目前初步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試點,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
強校擴優
今年,全省啟動實施了強校擴優行動,主要通過建立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協作關系,推進教育管理、資源建設、教學研究、師資建設、內涵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互通,推動優秀師資、課程、培訓、信息化等資源共享,廣泛開展“傳幫帶”活動,助力薄弱學校、鄉村學校提升辦學水平。一是鼓勵建立緊密型的辦學集團,鼓勵優質學校采用“1+N”托管、掛牌、辦分校等模式,吸納薄弱學校組建教育集團,實行“一長多校”等管理辦法,進行實質性融合。二是鼓勵以優質學校為核心,采取集團理事會方式,形成發展聯盟或聯合體。三是鼓勵區域間開展結對交流協作,共享優質經驗、優質資源。
強師興源
一是嚴格教職工編制管理和使用,加大對“有編不補”“超編不調”的整治力度,提高編制使用效益。二是嚴格教師職稱評聘管理。嚴格進行課時量管理,對不上課的教師要有說法、有體現。三是對抽調借用教師、長期在民辦學校任教等在編不在崗的,進行清理規范。四是嚴禁在職教師參與有償補課,保持高壓態勢,“零容忍”,一經發現就頂格處理,取消其教師資格。五是清理規范使用編外教師亂象,嚴禁中小學自行聘用代課教師,一經發現就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六是深化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新增績效全部納入獎勵性績效工資,按課時量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