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工作室設立以來,在省市職能部門和所在學校的指導與支持下,堅持遵循新時代四有教師的建設標準,不斷研修學習新時期對教師發展要求的最新政策文件,追尋省內外名師及其先進事跡做榜樣參考,積極承擔省市國家的重大教育建設項目進行歷練等,形成了緊跟時代最新要求,工作作風扎實穩健,勇于創新突破,思想追求卓越的師德師風。工作室教師團隊逐漸形成了清晰的教學主張和教育模式,在承擔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服務社會產業發展方面成為中堅力量,主持人毛艷麗更是成長為教學名師,于2019年9月10日受邀參加教育部教師節表彰大會受到習總書記親切接見。主要成員吳洪艷老師成長為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李海民成長為山東省優秀教師,杜召強成長為青島名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毛艷麗工作室將會以打造教師成長賦能的共同體為建設目標,緊跟時代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知行并進,創新發展!
團隊建設。工作室致力于建設一支名師引領、結構合理、和諧進取的團隊。獲批設立后又進一步調整人員結構。首先引進工作室的咨詢專家團隊,對工作室工作運行形成高水平的專家指導;隨后又從年齡結構、中高職與本科銜接、校企政行結合多個角度調整健全工作室成員,突破了原先相對單一的成員構成;同時積極申請“研學用教”的建設項目,先后申請參加教師教學能力參賽項目、學生技能大賽輔導項目、省級教育質量建設工程項目等讓團隊成員在項目歷練中得以全面成長。
運行機制。通過實踐,工作室逐漸形成了“師徒制”、“項目引領型”、“小組制”、“成果導向型”等運行機制。工作室通過聘請職教名家徐國慶等形成工作室的“師傅團隊”,同時又在工作室成員間推行“師徒結對”,形成了借力專家,又相互借力的發展機制。通過申報立項省級教改項目、參加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設立為社會服務項目等形成任務驅動。根據成員的業務特長搭建內部工作小組實施項目推進。在年度結束形成成果考核,做出對成員個人和團隊年度工作情況的質量報告,以此來量化評價成員工作情況。
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建設一直是工作室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此工作室提煉形成了“追求卓越”和“四個較真”為主的團隊文化,致力于圍繞一線教學業務,推進精細化、高品質的改革實踐與研究,借以推動教師不斷進取,追求卓越,獲得職業幸福感。四個較真即:課堂教改較真、課程德育較真、教學研究較真、項目工作較真。隨后通過集體大討論,建立“四個較真”的行為規范,提出了具體標準體系,制訂了相應的制度,通過形成文本、張貼,固化為工作室統一的行動實踐。
專業建設。工作室在專業建設大框架下開展研究與實踐,通過調研調整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改革來落實。工作室每個年度調研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云倉等最新技術進展對物流產業帶來的影響,提出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建議,對課程內容提出增刪意見,保持專業教學與產業發展的緊密互動。同時研究校企融合協同育人的學徒制培養模式及教學組織實施、評價標準,推動專業進行首批1+X證書試點,推進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建設。
課程與教學資源。工作室成立后申報了倉儲與配送、小微創業教育兩門物流專業核心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建設,與物流企業、技術開發公司形成課程資源建設團隊,職教專家指導下,采用“工作任務分析法”對準工作崗位拆解工作任務,形成職業能力清單。隨后開發課標和教學資源,形成了教學主題與工作任務緊密對接的教學內容。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實訓教學效率,工作室申請立項并獲批山東省重點教改立項項目:以倉儲與配送實務為例,實訓教學活頁教材研究與實踐,借以推動整個專業實訓教學組織規范和評價標準。
教研科研。工作室重視教科研工作,堅持立足于工作實際,從人人做小問題研究開始,促進教師從實踐走向研究,培育團隊研究能力。在工作室名師引領下,堅持圍繞教書育人和產業服務開展課題立項,逐漸形成了工作中能時常發現的問題,人人圍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的局面。先后申報立項19年省級重點教改項目實訓教學活頁教材研究與實踐,完成了中職生小微創業教育研究的15年省級重點教改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與企業聯合研發改善業務模式和工作流程項目兩項。
社會服務。工作室將業務研究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研以致用,積極推進在服務社會中檢驗團隊研究成果。先后通過承擔大型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等形式進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工作室老師先后開設山東省領軍教師培訓講座、指導兄弟學校教師專業建設等形成對省內外教師發展的助力和引領;承擔面向社會的濰坊市復退軍人物流專業培訓,制訂濰百集團員工技能大賽方案,參與起草中國農產品電商行業標準,開展對本地企業生鮮農產品電商運營與物流模式設計、中央大廚房、山東格美進出口有限公司跨境電商物流咨詢項目,創造了明顯經濟、社會效益。
特色凝練。工作室致力于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歷練養成。通過名師帶動、師徒結對、項目引領,確立“追求卓越”和“工作較真”的團隊文化,形成教師成長共同體。推動師德養成,教學業務、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圍繞教師教學業務和學生德育,開展教學研究和工作實踐,在研究和實踐中不斷開拓教師的眼界,深化教育情懷,提升業務能力,改善教書育人品質;同時推進教師用專業技術服務社會需求,推動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