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術的快速迭代帶來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機器換人,職業教育怎么應變?作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示范校,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一直注重師生職業技能的傳承和提升,在齊魯名師毛艷麗的帶領下,引進企業技能專家,帶動青年骨干教師,申請成立山東省智慧物流技能技藝傳承創新平臺。
機制保障。學校高度重視平臺建設,成立以分管校級領導為組長的管理小組,建立了平臺管理系列制度,確保工作室管理、運行、考核。在學校澤正樓擁有120平米獨立、規范的專用實驗實踐場所,設立專項研究經費年度預算達經費30萬元。
平臺運行。平臺做了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確立“追求卓越”和“工作較真”的團隊文化,形成成果導向的平臺建設機制。整合校內外項目資源,研究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培訓的模式,提高人才產出的效能,助力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傳播。逐漸運轉形成了人員配備的“多元化”,工作職責的“區塊化”等主要運行機制。在傳統物流文化傳承創新、項目研究、教學資源開發等發揮積極作用。為擴大平臺建設成果的影響,還在學校網站開辟專門空間,同時建有公眾號、微信群和QQ群,便于開展線上研討會和交流。2019年度平臺相關成果獲省級以上媒體上報道達10余次。
團隊建設。平臺積極提升成員教師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通過拜師結隊、申請教改課題、對接社會服務項目等,將研發成果應用到教學業務中去。在實踐中進行修正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項目組提出的“工作頁式活頁實訓教材”在學校得到廣泛重視,并在學校范圍內約4000名學生實訓教學開始應用。通過新形式的教材改革,起到培養學生的執著專注、敬業奉獻、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為主要內容的“工匠精神”的作用,隨著應用實踐形成實訓教材開發和應用規范,具備了推廣應用價值。建設期內,毛艷麗獲評教學名師、趙金英高講7級順利升級5級、吳洪艷獲評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李宇晴老師獲評新的山東省教改項目、杜召強老師獲評青島職教名師、李海民獲山東省優秀教師。
建成成果。積極發揮技能名師吳洪艷老師、技能大賽國賽優秀輔導教師和行業企業技術專家領軍作用,研究提煉技能物流技能絕招絕技,研修活動12次。在專業人才培養、技能大賽、1+X考證等項目中積極落地實踐。2019年度開發智慧物流倉儲與配送實踐課程相配套的數字化資源2套,建成校內創新創業社團,精準對接濰坊地標產品“濰縣蘿卜”,實現了技術服務鄉村振興。參與制定教育部新增冷鏈物流專業教學標準、網絡營銷專業教學標準,成1項企業合作技術技能革新課題,正在申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開展特種設備技術培訓、 山東省級領軍人才培養等年服務達200人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取得明顯成效,并受到廣泛好評。
特色創新。實現了人員結構的“多元化”,工作職責的“區塊化”、資源配置的“共享化”等運行機制,賦能平臺高效運行。提出“全過程、全場景、全要素”職場化即三全培養模式,全面重塑了技術技能傳承的組織過程。平臺融合傳統與現代物流,通過傳承與創新,打造人才供給高地,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