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診改網

      楊應崧 、宗美娟:診斷與改進需要多一點豪氣、勇氣和真氣

      發布時間:2018-03-03 來源:濰坊商校 點擊數:8167

      摘要:診斷與改進是一項關乎全局、利及長遠、全員參與、有破有立的深刻變革,不僅需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樹立先進質量理念,還需要有精氣神的支撐。從現場調研中發現問題,制訂實施方案,并將方案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行動,職業院校的同仁們,尤其是院校領導需要多一點豪氣、勇氣和真氣。

      關鍵詞:職業教育;質量文化;診斷與改進;人才培養

        今年上半年,根據教育部職成司的要求,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組織了對高職 9 個診改工作試點省 27 所試點院校的現場調研。調研結果表明,接近一半的院校態度積極、推進有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還有一些院校尚未進入狀態,進展緩慢。結合來自其他方面的信息,當前影響診改工作順利推進的思想障礙主要有兩個,一是困惑,不清楚為什么要搞診改。二是迷茫,不知道怎樣搞診改。盡管每一次培訓,都把什么是診改、為什么要診改、誰來搞診改、怎樣開展診改列為主要內容。 但不可否認,單靠培訓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精氣神的支撐。從診改走在前列的院校身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子豪氣、勇氣和真氣。

      一、診改需要多一點豪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圍繞質量和質量強國戰略,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在2014 年召開的中國首屆質量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體現的正是今日中國的自信和豪氣。 只有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達到較高水平,人民生活普遍富足無憂之后,質量才會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才會有打造質量時代的底氣,才會有建設質量強國的可能。 所以,我們有理由為質量時代的到來喝彩,并油然升起滿腔豪氣。

        “國因質而強、企因質而興、民因質而富”。[1]國家強弱最終決定于綜合實力,而綜合實力的剛性內核就是質量。中國要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實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就一定要成為質量強國。在 2017年的兩會上,有一位代表說得好,中國標準應當成為最高的國際標準,沖天豪氣溢于言表。 建設質量強國,不能沒有這樣的豪氣。

        毫無疑問,職業院校要培養能夠創造世界一流產品、提供一流服務、實施一流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就必須擁有在世界范圍內尋的瞄靶的眼光和創新超越的豪氣,“加強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2]在打造質量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如果只是滿足于關起門來稱老大的自我陶醉、沉湎于掃描復印式的“引進”,或者張揚于形式和外延、忌憚于內涵與質量,甚至連建設先進質量保證體系、營造現代質量文化、攀登世界質量高峰的豪氣都沒有,又何來一流職業教育、何以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

        診改的一項主要任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時代要求、體現先進理念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有傳承、有學習、有借鑒,但無處拷貝、無法抄襲、無從取巧。 會有喜悅、有驚嘆,但更多的是困擾、困難、陡坡、險灘。 因此,任何時候都需要多一點自信和豪氣。

      二、診改需要多一點勇氣

        當今時代,社會發展變化之深、廣、快、大,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有人甚至據此提出了短周期迭代時代的概念,提倡樹立迭代思維。由此帶來的深刻變化是,組織和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從外在的占有資源的多寡,轉變為了內在的學習力與創造力的強弱。

        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發出“黨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軍隊當然也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指示。 這“四個自我” 不僅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人民立場”的堅守,更是對新的時代背景下黨和軍隊建設理論的發展創新,其精神適用于經濟社會一切領域。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質量”的涵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產品或服務的優劣程度”[3]變化為質量“是指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4]需求變化了,質量標準就得跟著變,產品或者服務就得改進,所以,今天談質量,既沒有絕對的標準,更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判定質量好壞主要不是憑某某權威、某某機構的“背書”,而是看服務對象的認可程度、老百姓的口碑。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比如,長期以來,習慣于把課堂教學質量的關注點集中在教師身上,而現在,正在逐步轉向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產出(成果)上。 由此可見,對質量進行自我診斷和自覺改進是滿足日益復雜多變、多元多樣的需求的需要,而且,應當成為一種常態。

        自我凈化、自我革新,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是斷然無法做到的。而那樣的決心和勇氣只能來自于“人民立場”,也就是敢于為人民大眾的利益犧牲一切團體與個人利益的崇高信仰。

        前不久,某著名高校做出一項決定:今年停招 18個專業。 這樣一件學校日常管理的“小事情”,卻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場熱議,引來一片點贊聲,鬧出了“大動靜”。 從中可以汲取兩方面的信息,一是專業設置中的亂象已經到了不容小覷、 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程度,即使名校也不例外;二是自我凈化、自我診改的勇氣并非校校具備、人人都有。

        職業教育并非世外桃源。 2016 年的平臺數據顯示, 就業情況最好的 6 個專業和設置院校數最多的 3類專業幾乎不沾邊。 其實,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早已有之,也早已發現,為什么會成為痼疾頑癥、老生常談? 不是不好解決,而是缺乏上述名校那種敢于直面問題、勇于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

        診改要改變傳統的管理與運行模式、要改變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要改變以外為主、單向傳遞的動力機制;要實現理念意識、組織形態、信息化環境、辦學形態、教學形態等的一系列轉變;要營造“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5]的良好氛圍。 創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魂魄的先進質量文化,是一項關乎全局、利及長遠、全員參與、有破有立的深刻變革、恒久責任。不是開幾次熱熱鬧鬧的會議、寫幾個隔靴搔癢的總結所能夠應付的。 教育部“2 號文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 號)已經出臺兩年了,仿佛馬拉松比賽,運動員之間逐漸拉開了差距。 在調研中,給人的直觀感受非常清晰,凡沖刺在前的院校幾乎都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和攻堅克難的勇氣,而疲軟拖沓的院校多的是滿腹牢騷和莫名怨氣。

      三、診改需要多一點真氣

        既然診改是一項全面、深刻的變革,就必須真抓實干、出實招、求實效。當前,尤其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狠下繡花功夫,取得突破與實效。

        一是打造“兩鏈”,變管理為治理。[6]所謂“兩鏈”指的是目標鏈(體系)和標準鏈(體系)?;仡欃|量管理的發展歷程,從質量控制(QC)到統計質量控制(SQC)再到全面質量控制(TQC),接著,升級為“管理”,由質量管理(QM)發展到全面質量管理(TQM)。 之后,又出現了六西格瑪理論(確保缺陷率不高于 3.4ppm),[7]終于,迎來了“零缺陷思維”,或說“零缺陷制造(ZDM)”。[8]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依賴少數人居高臨下的控制,到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再到“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共”(共創、共治、共享),質量保證的重心在逐步下沉,質量保證的水平卻在不斷提升(圖 1)

       

        診改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9]起點都在各自層面樹立的自身的目標和標準。 顯然,這樣一件涉及到學校每一位師生員工的工作,如果不下一番實實在在的功夫,是無法完成的。

        二是建立“螺旋”,革新工作流程。所謂“螺旋”,是指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方案研究課題組在學習、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的“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以下簡稱“8 字形螺旋”)。 8 字形螺旋是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承載不同層面自我質量保證機制的載體和流程(圖 2)。

       


        圖 2 中,下面一個螺旋(或稱“完成時螺旋”)表示的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診斷與改進在實施完成后進行。主體因診斷、激勵產生學習動力、創新活力,引發知識創新,形成自“目標”開始的,比較全面、深刻的改進方案。

        上面一個螺旋(或稱“進行時螺旋”)表示的是在質量生成過程中,根據實時監測到的數據,及時發出預警和即時調控、改進的過程。兩個螺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互聯互動、缺一不可。

        和戴明的 PDCA 循環相比,8 字形螺旋既重視“完成時”診改,也重視“進行時”診改。并且,完成時診改旨在引發知識創新,進行時診改必須依靠網絡信息技術方能運行。

        和日本學者 Nonaka 于 1995 年創建的 SEC(I 社會化-外化-共同化-內化)[10]知識螺旋模型相比,8 字形螺旋揭示了學習與創新的內在動力。

        培育 8 字形螺旋同樣涉及每位師生員工,事關工作(學習)方式、流程、形態的深刻變化。 顯然,僅僅停留在一般號召,或寄希望于發個文件、做個規定是無濟于事的。

        三是做實診斷,激活診改的機制。在診改中,診斷(Diagnosis)類似于醫療的把脈化驗,起著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首先,診斷是改進的出發點。 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運行從設置目標開始,然后樹立標準、制定計劃、組織實施。 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目標導向階段,也可以稱之為“前臺”。 如果在實施完成后,認為大功已經告成,不再做認真的反思,也就無從產生改進的愿望。那樣的工作方式無助于學習力和創造力的培育, 是無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 8 字形螺旋則要求在任務完成后立即進行自我診斷,不僅對成功經驗做理性提煉,尤其注重對存在問題的發現和分析。再經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創新,形成有效的改進方案。 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問題導向階段,也可以稱之為“后臺”。 由此可見,正是診斷把前后兩個階段連接起來, 起到了引發改進的機樞作用,最終實現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統一(圖 3)。

       


        主體的自我診斷當然不是為了要“證明”什么,而是為了隨時找到自己在發展藍圖中的精確坐標,在學校建設大局中的確切位置,在同齡人、同行者中的相對水平。一旦發現偏差、遲滯,便會自覺剖析成因、立即加以改進。 由于這樣的定位是實時的、客觀的、透明的、相對的、動態變化著的,所以,即使沒有物質利益的驅使、名譽地位的誘惑,其激勵作用也是強烈的、持久的、直達心靈深處的。無疑,診斷是自我激勵的動力源。

        再者,診斷本身也有質量問題。遇到好大喜功、缺少擔當的主體,抱著諱疾忌醫、追名逐利的心態做診斷,即使羅列出幾個問題也難免惶顧左右、言不由衷。進而分析原因,無非上推下卸、避重就輕。 診斷就失去了意義,改進就成了無源之水,事故和失誤必定接踵而至。相反,主體若能堅持服務“兩個發展需求”的宗旨,負責任、敢擔當,診斷就能洞察秋毫,改進就能直抵病灶, “零失敗”方能不期而至。 可見,診斷決定改進的質量和效率。

        診斷如此重要,理應成為院校推進診改工作的著力點??墒?,如果不下真功實力,沒有能夠準確描摹實時狀態的診斷體系設計,沒有能夠留下實時軌跡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診斷的科學性、常態化、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四是建設智能化校園,打造診改技術平臺。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智能時代正撲面而來。眾所周知,從“工業 3.0”到“工業 4.0”,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將為各個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現實, 抓住智能革命的機遇,而不是回避它、否定它和阻止它”。[11]診改,如果不能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一切美好的設計都只能是紙上談兵。

        從技術層面分析,智能化校園的建設已經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當前,影響一些院校信息化建設順利推進的主要阻力恰恰來自于自身理念、意識的滯后和浮躁的心態。 建設智能校園需要實現從機械思維到大數據思維的跨越、不能沒有每位師生員工的主動參與、躲避不開從物理校園到網絡物理校園再到校園物聯網的基本進程。所以,如果不準備從我做起在“學網、懂網、用網” 上下一番苦功夫,不打算深入實際在描繪智能化校園建設藍圖上做一點真努力,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校園的智能化。

        突破診改瓶頸的靈丹妙藥只需三味,一曰真、二曰實、三曰干。

        真心實意鉆研文件精神,明確診改指導思想、核心理念、工作方針、目標任務。真心實意服務“兩個發展需求”,真心實意追求“零缺陷”,真心實意“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就能解除困惑、樹立信心。

        問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從自身實際出發,以打造目標鏈和標準鏈為起點,整體籌劃、分段設計、分步實施,扎實推進。 在推進過程中,隨時根據客觀事實和真實數據,發現瓶頸問題,剖析深層原因。 不怕對癥下藥,敢出狠招實招,就一定能凝心聚力、見到實效。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最終是干出來的,不是糊出來的。診改方案寫得再好,不去做,等于一疊廢紙。 搞診改,必須發揚“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按教育部陳寶生部長的要求,“從一堂課、一張試卷、一篇論文、一門課程開始”,實實在在地干、老老實實地做。久久為功,方成“正果”。

        有一位中職校校長說,從被評為示范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從做單個項目走向全面提升?!? 號”文件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所以,這幾年,我們把診改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上下一心,真抓實干。 而且,開始嘗到了“甜頭”。

        在現場調研中,從來自山東、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區的先行一步的高職院校總結的試點經驗中,都可以看到“真“” 實” “干”這三個字。 教育部高職發展處一位領導將之概況為:目標明確、認識漸進、實踐引領。

        相對于該項改革的深度與難度,全面實施的時間還比較短,探索積累的成果還比較少,存在一些障礙,出現一些問題并不奇怪。但正因為診改尚處于啟動階段,尤其需要及時發現一些共性的、傾向性的問題,及時地加以提醒和引導。 我們相信,通過提振豪氣、勇氣和真氣,職業院校的診改工作必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上海質量宣言[EB/OL]. (2017-09-16).http://www.ce.cn/cysc/zljd/gd/201709/16/t20170916_26030227.shtml.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 (2017 -09 -12).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12/content_5224580.htm.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494.

      [4] 秋禾.11 天讀懂管理史[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146.

      [5] 李克強在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講話時強調緊緊抓住提高質量這個關鍵 推動中國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EB/OL]. (2014 -09 -15).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9/15/content_2750869.htm.

      [6] 楊應崧.打造“兩鏈”—找準診改的起點[N].中國教育報,2017-09-26(11).

      [7] 韓國標準協會.六西格瑪理論與實踐[M].中國質量協會,譯.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8:43.

      [8] Kesheng Wang, Yi Wang. Data Mining for Zero -Defect Manufacturing [M]. Norway: Tapir Academic Press,2012:223.

      [9] 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制度方案(試行)[EB/OL].(2015-12-30).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10] 陳柏村.知識管理-正確概念與企業事務(2 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52-53.

      [11] 吳軍.智能時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2.

       

      (來源: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7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