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診改網

      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 夯實診改基礎

      發布時間:2017-11-14 來源:濰坊商校 點擊數:7892

      “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保證是質量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核心是使每個人都成為質量保證的責任主體。《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中也提出:“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促使高職院校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而激活這種機制的載體和流程便是培育“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簡稱“8字螺旋”)。


      “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示意圖


      1正確認識“8字螺旋”


      愛德華·戴明博士于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戴明循環(PDCA循環)”,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測(CHECK)—改進(ACTION)”循環,體現了以人為本、數據說話、持續改進等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為“三全”質量管理指出了可行的途徑。由于當時缺乏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人們對檢測(診斷)和改進的期望不高、反應不快、聯動不足,“全員”“全過程”落地困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提升上,提倡“前臺+后臺”的工作方式。雖然流程類似于“戴明循環”,但診斷與改進的目的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實現知識的創新。進入本世紀,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深度應用,建立兼顧“動靜兩態”的“8字螺旋”,實現“三全”質量保證成為可能。


      “8字螺旋”由靜態和動態兩個螺旋疊加而成(如圖)。所謂靜螺旋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標—標準—計劃—組織—實施—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其中,診斷與改進在實施完成后進行,而主體因診斷、激勵產生學習動力和創新活力,引發知識創新,形成自“目標”開始的、比較全面和深刻的改進方案。所謂動螺旋指的是在質量生成過程中,根據實時監測到的數據,及時發出預警和即時跟進調控、改進的過程,一般不涉及目標、標準的調整。兩個螺旋相交于“計劃—組織—實施”環節,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互聯互動、缺一不可。此外,盡管兩個螺旋都處于持續運動的狀態,但相對而言,動螺旋的運轉速度明顯快于靜螺旋,所以分別簡稱為“動螺旋”與“靜螺旋”。


      和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環”相比,“8字螺旋”既重視對“完成時”診改,也重視對“進行時”診改。其中,“完成時”診改旨在引發知識創新,“進行時”診改旨在實現實時調控,須借力于網絡信息技術。


      2積極培育“8字螺旋”


      培育“8字螺旋”涉及每位師生員工,事關工作(學習)方式、流程、形態的深刻變化,需要有個認識理解的過程。因此,在培育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找準起點。切莫把“評估指標”當成螺旋起點,把“診斷改進”變成項目,迷失了自我的責任。


      二是落實主體。一個螺旋自始至終只能是一個主體,不能中途“換人”,或者“越俎代庖”。


      三是聚焦過程。高職院校有兩輪評估的積累,又有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的支撐,建立靜螺旋難度相對較小。但是,因受評估思維定式的影響,學校會習慣于將關注的重點集中于結果而不是過程上,建立動螺旋的難度相對較大。實踐表明,診改工作啟動以來,學校“重靜(螺旋)輕動(螺旋)”的情況十分普遍。為此,有必要突出強調,自覺進行的診改不同于他方組織的評估,在明確了目標和標準之后,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到對過程的監測調控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而不是被動地等候“宣判”,碌碌于亡羊補牢式的整改。


      四是優化技術。動螺旋能否發揮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大小,立足于采集數據的數量、維度、完備性(比如,除了文字之外,還應包括聲、像、圖、表、行為、活動等);有賴于數據采集的原始性、實時性、準確性;取決于做出分析、判斷、警示、指示的即時性、有效性。因此,理清智能化校園建設思路,加快過程數據的采集與信息挖掘,加大實時監測、預警、決策等技術的研發應用是當務之急。


      五是營造動力。“8字螺旋”的根本意義在于營造教學工作“持續良性運行、上下左右聯動、自覺改進提升”的動力機制,其關鍵在于“診斷”與“激勵”兩個環節。其中,診斷的作用是準確定位、汲取經驗、發現問題、尋找關聯;激勵的目的則是以診斷結果為主要依據,獎勵先進、懲戒落后,從而產生正、負激勵作用,激發主體學習、創新的內生動力。此外,與傳統的考核相比,診斷強調的是“自我”,激勵的主要依據來自“自我診斷”。同時,診斷強調的是“數據說話”,而且“說話”的數據主要來自常態化采集的過程數據,倚重的是動態軌跡,而不是靜態截屏。放眼國際國內一些稱得上實現了現代管理的院校,考核早已升級換代——在移動互聯網的平臺上,做到立足自我、常態動態、公開公正、簡捷易行。


      3認真踐行“8字螺旋”


      現代質量觀認為,質量是指產品、服務或工作對需求方的滿足程度。“8字螺旋”正是以自主設定的目標為起點,“迫使”主體主動查證服務對象、摸清實際需求、定制質量標準、致力持續改進、追求零缺陷育人,有利于各層面主體自覺樹立現代質量觀。


      當今時代,學習力和創造力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而通過建立大大小小的“8字螺旋”,既能激發自我診改的內生動力,又能聯動產生新的動能,使學習、創新成為自身需要、自發行為,使得組織和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同步得到提高。


      一個時代的到來必然呼喚組織形態的變革。對照彼得·圣吉關于學習型組織提出的“五項修煉”,不難發現,“8字螺旋”的核心內涵與之高度契合:目標明確——共同愿景凝聚人心;系統思考——整體協同深邃全面;團體學習——交融聯動成果共享;改善心智——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持續創新持續改進。一些試點校的初步診改成果證明,“8字螺旋”實質性推進了學習型組織的建設。


      質量管理實踐告訴我們:“三全”之中,最難做到的是“全員”。然而,“全員”不落實,后兩個“全”也很難落到實處。“8字螺旋”的設計對象是各個層面、各個崗位和每個師生員工,所以,在培育“8字螺旋”的過程中,質量保證的責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每個人的身上。每一層面、每一崗位上的人都負起責任、成為主人、參與過程,也就實現了“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保證。因此,唯有在“全員”上出實招、下狠勁,才能真正實現“三全”。


      總之,雖然對于如何建好、用好“8字螺旋”,沒有統一的方法和唯一的路徑,但說到底,衡量診改是否成功的最終依據是師生、用人單位和社會各方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這才是診改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作者:汪建云,系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7日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