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會時不時這么想: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這么貼心,
什么心里話都能和家長說;
自家的孩子就是不讓人省心,
聊什么都是油鹽不進。
我該怎么和孩子溝通?
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家長苦口婆心,和孩子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7句最傷害孩子的話
人民日報曾總結了最傷孩子的7句話,里面有情緒,有沖突,最多的,還是溝通中產生的誤解。
1
家長:“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聽話。”
真實想法:“我給你的建議才是最正確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2
家長:“我說不行就不行。”
真實想法:“這件事是錯誤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暫時服從你的安排。”
3
家長:“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真實想法:“按照我規劃的路走,你未來才能過得更好。”
孩子理解:“為什么要強迫我?”
4
家長:“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真實想法:“你需要更加努力。”
孩子理解:“我很差勁。”
5
家長:“就知道玩,一學習就沒精神。”
真實想法:“學習的時候不要老想著玩,才能進步。”
孩子理解:“在媽媽眼里,我只有做個學習機器,她才滿意。”
6
家長:“你怎么就不如別人?”
真實想法:“你要學習別的孩子的優勢。”
孩子理解:“我不如別人,在爸媽眼里我總是很差。”
7
家長:“你又錯了,真笨!”
真實想法:“用心一點,就可以成功。”
孩子理解:“我是個失敗者。”
可以看出,這些家長都沒能成功傳達自己話語的本意,這些溝通都是無效的。應該盡量避免這樣的話語,讓家長的本意正確地傳達給孩子,形成有效的溝通。
那么,和孩子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怎么樣的呢?
我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溝通交流,不僅僅是字詞句的組織,更重要的是建立相互的認同和情感支持。
“7句最傷害孩子的話”中,有的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有的包含了情緒的傾瀉,有的滿載說教,有的充斥指責。
針對這些錯誤的示范,小編從中總結出了一些實現“有效溝通”的方法,希望能夠運用到日常與孩子的交流中。
01要接納孩子的感受
在溝通時,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再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以,當和孩子有了分歧時,與其強加干涉,不如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為什么要這么做?最后再表達你的擔憂和顧慮。
02要善意引導孩子
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讓孩子忠于自我,父母,只是他們成長的旁觀者和引導者。
與其強制規劃,不如在和孩子溝通時順勢而為,基于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前進。
03不要說教
說教實質上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比如,大家并不會對比你學識更多的人以及長輩說教,而對于孩子就會就會忍不住說教。
所以,改變這種態度,將孩子視為和你一樣的對話者而非聆聽者,就能慢慢改掉“說教”,變成“交流”,乃至“聆聽”。
04不要抱怨
當孩子在面對一兩次的失敗時,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如果這個時候,從父母那里尋求不到鼓勵,挫敗的情緒得不到正確地引導和宣泄時,孩子就很容易變得不自信、膽小,最后拒絕再去嘗試。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問題而不是責備。我們需要放低聲調,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少用“近視眼”,多用“放大鏡”,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多說幾句:
“媽媽看到了你的進步,你愿意再試試嗎?”
家長與孩子溝通,傳遞的不僅僅是話語,更是愛孩子的心。愿我們能早日掌握與孩子的溝通方法,讓孩子能夠理解這一份,包含家長愛的良苦用心。